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123 Street Avenue, City Town, 99999

(123) 555-6789

email@address.com

 

You can set your address, phone number, email and site description in the settings tab.
Link to read me page with more information.

article/mandarin

Filtering by Category: Music

[音樂] mitsume - 清澈透明的青春回憶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不可否認,具有透明感的女孩總是特別吸引人,清澈透明彷彿帶有雨後芬芳。2009年成立的日本樂團mitsume雖然是由4個大男生組成,但他們也卻富有此一美好氣質。

mitsume的4位成員皆來自於同一所學校- 慶應大學,並且因為社團的關係而認識結合,於2009年時組團至今共發行了4張專輯,在日本的獨立音樂圈算是小有名氣,也曾在2015年時來台灣表演過。

老實說,聽著他們的音樂似乎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情緒起伏,並不會特別激昂或是亢奮,就像主唱川辺素在舞台上面無表情得唱著那般,沉靜且自在。只是若將眼睛闔上專心聆聽,竟有種感覺彷彿自己正漫步在某個街道,吹著微風,緩慢且輕鬆的旋轉腳步。

mitsume和許多的日本搖滾樂團同樣,彈奏出的和旋時常有股令人舒爽的清新,不過他們在此之上不知為何又多了些許的鄉愁感,彷彿迎面吹來的微風中悄悄夾帶了故鄉土壤的氣味,讓人些許懷念學生時期的歲月。

在mitsume的4張專輯中我們最喜歡的是<eye>這張專輯,當中歌曲的編曲都來得較具特色且耐聽。像"Fly me to the mars”帶有點電氣夢幻,”towers”則是讓人輕易地陷入迴圈的節奏,跟著搖擺。”Disco”這首經典訴說著簡單的情侶日常,但在似乎無盡蔓延的吉他中不知為何多了些許憂鬱。而”煙突”曲中最後大意唱著: "從後視鏡中映射出的白煙,就像你過去的長髮般",竟也是相似般的帶著些許詩意。

他們最新的專輯是在2016年時發行的<A Long Day>,在這張專輯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對於歌曲氣氛的營造已經來得更為成熟,無論是節奏或歌曲長度的掌握都恰到好處。只是可惜的是整體偏於平淡,比較缺乏以往的獨特風格。

cover photo credit to The Japan Times

[音樂] DIIV - 深潛於黑色立方體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在2012時將團名從Dive改為了DIIV(唸法不變)他們來自紐約的Brooklyn,受到前輩Grunge以及Shoegaze風格的影響,用連綿不絕的電吉他建立循環音牆,讓人彷彿深潛進入一個厚實的黑色立方體之中。

DIIV所屬的音樂廠牌Captured Tracks是一個近幾年來新崛起的紐約獨立音樂廠牌,旗下還有像是Wild Nothing以及EZTV等比較耳熟能詳的藝人。剛好DIIV和他們的音樂風格也頗為相近,感覺得到一股年輕朦朧的不安定感,卻又叫人嚮往。

DIIV在2012年時推出首張專輯<Oshin>便獲得許多樂評媒體的好評,從第一首歌”Druun”開始,無演唱的低迷旋律便讓我們陶醉,而到了中段銜接的”How Long Have You Know”以及後面的”Doused”這幾首歌,彷彿帶我們重回早期Sonic Youth的美好時代,隨著節奏搖擺然後在最後,朝著天花板吐出了一口長長的氣。

經過了4年,好不容易DIIV又有了新作品,雖然歷經前任鼓手Colby Hewitt因為藥物問題而離團,以及主唱Zachary Cole Smith自己因持有毒品而被逮甚至進行勒戒,而這些事件也對新專輯< Is The Is Are>造成了影響。

Zachary在一次與RollingStone的專訪中也說到專輯中的”Dust”以及”Mire(Grant’s Song)”歌曲就像他抑鬱心情的寫照,害怕被關進監獄害怕被登上報章雜誌,這些負面的情感自然的被帶進了這張專輯,使得整體表現得更為黑暗卻真摯,像毒品製造出的黑洞,一不小心就往下墜入。


[音樂] The Cure - 黑暗中滲出的一絲甜美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許多人對The Cure的認識可能是來自”Friday I’m in Love”這首被廣泛電影使用的率性甜蜜小情歌,像是近期的<About Time真愛每一天>到多年前被許多男女奉為戀愛解套經典的<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都讓這首歌以及The Cure本身引起大家的注意。不過其實他們是一個在1979年便成立的超級老團,而且起初的音樂類型還是Punk及Goth。期間曲風及成員不斷的經歷變動,唯一不變的是精神人物Robert Smith一直都在,也幾乎與the Cure畫上等號。

題外話Yo La Tengo在<Stuff Like That There>專輯中重新詮釋了”Friday I’m in Love”這曲。用indie的方式帶出了雨後清新的輕快感,賦予了這首歌另一種甜蜜感,同樣值得一聽。

The Cure 誕生於英國的Sussex。在70年代末,英國的樂團幾乎都在玩Punk,當時的The Cure當然也是,在推出第一張專輯<Three Imaginary Boys>時曲風便是以單純的Punk為主,但可惜的是似乎不具備該有的搖滾能量及特色,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並未引起特別的注目。

到了1982年時,他們推出了<Pornography>這張專輯,逐漸開啟了通往暗黑的漫長道路。Robert Smith臉上畫了白底紅唇濃妝(藝妓風XD),以一頭亂髮唱出了許多深沈且批判帶有Post Punk及Goth風格的歌曲。 

接著把時間快轉到五年後1987年,The Cure發行了或許是他們最廣為人知的一張專輯<Kiss Me, Kiss Me, Kiss Me>說也奇怪這張專輯彷彿吃錯藥般加入了許多的音樂元素,節奏性變得十分豐富,有時甜美有時狂野。或許是建立在他們兩年前成功的專輯<The Head on The Door>上,整個團開始轉為活潑輕快走向。像是輕快老派舞曲節奏的”Why Can’t I be You”,以及最為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Just Like Heaven”皆帶給世人不一樣的The Cure,也是多數人認識的the Cure。

不過不知道該不該說是好景不常,在下一張專輯<Disintegration>他們又走回了以往的黑暗路線。但是這張專輯卻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張,相信是用他們累積至當時的成熟表演經驗才能創作出如此帶有抑鬱感且帶有人生體悟的作品。像是”Pictures of You”以及”Lovesong”皆帶有著豐富的情感,營造了他們前所未見的成熟氛圍。

The Cure雖然已經很久沒有推出新專輯,但他們仍然持續的在進行許多的tour,像今年主要就以歐洲地區為主,而且霸氣的是他們將在12月1到3號連續三天在倫敦的Wembley Arena舉行表演,喜歡他們的朋友千萬記得把握機會。


[音樂] THE RADIO DEPT. - 墜入迷幻無線電波旋渦(下)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歷經21個年頭,老舊的無線電收發機總傳出不合時宜的聲響,奇異雜音、尖銳合成器旋律鑽進耳裡,像觸電般墜入深藍的無線電波旋渦。這漩渦不是一個深不見底的絕望黑洞,而是有點憂鬱的美麗深藍,提醒我們失去愛之前,請記得保持美好。

source: offkey

source: offkey

自2003 年發表首張專輯《Lesser Matters》以來,樂團僅產出《Pet Grief 》、《Clinging to a Scheme 》三張作品。但令人興奮的是The Radio Dept.將在今年10月21日推出最新專輯《Running Out Of Love》。

延續上篇介紹的一、二張專輯,在2010年發表的第三張專輯《Clinging to a Scheme》被不少媒體評為他們最為成熟的作品。曲風Shoegaze混和著dream-pop,鏗鏘的吉他聲、夢幻的噪音以及悲傷的歌詞,像做了一個透明又奇異的美夢,醒來之後卻惆悵若失。

《Clinging to a Scheme》專輯中,絕不能錯過他們耳熟能詳的歌曲”heaven's on fire”。值得一提的是,開首引用Thurnston Moore的獨白:「People see rock and roll as, as youth culture, and when youth culture becomes monopolised by big business, what are the youth to do? Do you, do you have any idea? I think we should destroy the bogus capitalist process that is destroying youth culture.」(來自Sonic Youth紀錄片1991: The Year Punk Broke)一語道出對當時的音樂產業的失望,嘲諷當代資本家挾持搖滾。全曲以復古dance music電子節拍加上soft rock的吉他聲,主唱Johan Duncanson迷離的嗓音混和合成器,伴隨著輕快搖擺,心中的慾望竟也被燒得滋滋作響。

另一首”David”早已在2009年以單曲形式登場。除了較多的鼓機效果外,躁音也少了,歌曲聽起來變得較輕巧。而前奏使用的吉他效果器,夾雜飄忽不定的夢幻人聲,堆砌出虛無飄渺的扭曲音牆,讓我們的耳朵彷彿浮在無重力空間,真實和想像不斷的游移交錯。

而除了這幾張專輯外,他們同時也有許多的單曲,其中翻唱The Go-Betweens名曲”Bachelor Kisses”最為經典,就像把沾滿蜜糖的刀,刺得單身的人又疼又癢。

“Don't believe what you've heard, 

Faithful is not a bad word

Oh won't you save these bachelor kisses

now they're for your brow”

單曲封面是一對戀人擁吻,手上還拿著棒棒糖。像在訴說戀愛時的激情甜蜜,終會隨著時間褪成一張索然無味的黑白照片。

The Radio Dept.今年10月21日將發行最新專輯《Running Out Of Love》。在他們寫給歌迷的聲明中自述,《Running Out Of Love》是一張有點反烏托邦的專輯,主要是因為它是在深深挫敗中、時代極端保守的暗流下的產出物。他們也表示,人們因對事物缺乏耐心而轉變成恨,最終退縮、漠不關心,導致這世界存在最重要的理由「愛」都開始站不穩了。像歌曲”Occupied”是在打官司時寫出,長達7分鐘的歌曲,瀰漫迷幻的電氣氛圍,在冷異深邃的節奏下更顯心動低迴,彷若一股黑色浪潮將人吞噬。還有談論瑞典軍武產業的”Swedish Guns”以及諷刺傲慢的警察選擇保護納粹主義與種族歧視,並使用暴力對付抗議團體的”We Got Game”等,整張專輯抑鬱低吼宛如為現狀發出不平之鳴

就如同這張專輯的封面,當天真小女孩背著一把槍,這世界還存在愛嗎?


[音樂] Breakbot - 夏日池畔的弛放慢舞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Breakbot由Thibaut Berland化名,是當代法國電子音樂界的佼佼者之一。他出身於巴黎,留著一頭帥氣長髮,曲風輕快弛放,從French House到Disco以及極富輕鬆感的Funk皆駕馭自如,而且絕對不是單純的拼貼堆疊,而是像一杯好的調酒,仔細的斟酌比例,再藉由適度力道與節拍shack出一首首刺激感官欲望的remix舞曲。

Breakbot本身名下的個人專輯只有兩張,分別是2012年的<By Your Side>以及今年2月才推出的<Still Waters>,反而比較多產的是他的remixes。不過音樂這種東西重質不重量,以第一張專輯來說,整體概念及風格就非常的完整。優雅的旋律、明亮的節拍,從第一首歌”Break Of Dawn”開始,彷彿就將我們帶入一片橙橘色的天空下,沉浸在Disco Funk的復古氛圍中。

同樣這張專輯內的”Baby I’m yours”一曲,除了讓人聽了心情想不好都難外,它的MV也是創意十足,獨特的動畫拍攝手法讓Breakbot獲得了相當大的注目。

Breakbot的remix對象相當廣泛,其中不乏許多的知名DJ及歌曲,像是Justice的"Let There Be Light”、Röyksopp的"Happy Up Here以及Kavinsky的”Night Call”等,在加入他的獨特Funk節奏後,彷彿都渲染上了騷靈色彩。此外前陣子星際大戰的音樂專輯Headspace中,Breakbot也貢獻了一首"Star Tripper",在開頭帶有宇宙浩瀚感的鋪陳下,於1分多鐘時轉入輕快的舞曲節拍,完全就是個星際舞曲指定曲!

今年的新輯<Still Waters>也沒讓喜歡法式舞曲歌迷失望,除了維持一貫的風格外,Breakbot也提及這張專輯很大部分受到Prince與 Michael Jackson的影響,許多歌曲都來的更加groovy動感。像是"MyToy"這首就帶有點美國夢的復古旋律,而"Wet Dream"根本就該列為各大泳池派對指定播放曲。最後一首同名歌曲"Still Waters"雖然沒有任何人聲,但愉悅的節奏程度前所未見,就算是在禮拜一要前往上班的路上,聽著它心情都好了!

其實在聽過Daft Punk的回歸之作後,會覺得和Breakbot的早期作品有點相似,例如像Daft Punk的"Lose Yourself to Dance"這首,所以如果喜歡近期Daft Punk的音樂,絕對可以用力的把Breakbot加入播放清單中。最後,令人興奮的消息是Breakbot將於8月份再次來到台灣演出嘍!這次是他第三次來台,同行的當然還有一直以來緊密合作的Irfane,將帶來完整的樂團編制演出,各位朋友可要把握這次機會!


Breakout Live 2016 in Taipei

Details


[音樂] The Radio Dept. - 墜入迷幻無線電波旋渦(上)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1995年是個特別的年代,Kurt Cobain逝世不久留下樂迷的哀嘆,Brit-Pop正在浪頭上,領先風潮的Oasis與Blur在當年相繼發了片,同年發行同名專輯的Foo Fighters至今也成為震耳欲聾的指標硬派搖滾團。90年代多麼美好的音樂時期,無數經典樂團屹立不搖,甚至暗潮洶湧地影響了整個當今樂壇,像一個魔咒始終縈繞樂迷心中。

我們總是難忘1995年的美麗聲響,而The Radio Dept.也自此而生,歷經21個年頭,從不譁眾取寵,也不曾大鳴大放。團名來自一間無線電收發機器維修廠,因為他們的音樂就像無線電一樣,不完美甚至帶著雜音,彷彿在外星球上奏著奇異旋律,傳到遙遠的地球,撫慰著寂寞人類的心靈,讓我們瞬間掉進迷幻漩渦,目眩神馳。

來自瑞典的他們,自2003 年發表首張專輯《Lesser Matters》以來,樂團僅產出《Pet Grief 》、《Clinging to a Scheme 》三張作品。首張專輯《Lesser Matters》不能不提”1995”這首歌,除了是他們創團的年份,更帶著濃濃的青春鄉愁。

“1995 is missing buses

It's walking 15 miles to see your love

It's knowing you're alive through all the fuzz

It's never coming down from going up

1995 is cutting classes

It's sitting over coffees talking indie treats

It's the mere sensation of being the first one that you see”

“1995是一台錯過的公車,然後你走了15英哩去見戀人;

1995是學生時代蹺課的我們,坐在咖啡廳說著無聊的玩笑;

1995是天剛亮時,成為第一個被你看見的人”

年少的我們哼著”1995”,度過了多少年頭,數字有增無減,成為了大人仍聽著1995,隨著主唱Johan Duncanson憂鬱的聲線起伏,止不住的是悵然若失。口中唱著不只是旋律,更是逝去青春的音符。而”your father”這首則是屬於兩小無猜的歌曲,據說是主唱Johan Duncanson寫給年輕時女朋友的父親,喃喃自語的抱怨,緬懷青澀戀曲的消逝。

第二章專輯《Pet Grief 》,其中主打歌即是”Pet Grief “,延續使用合成器的傳統,電氣氛圍中蘊含了輕快帶著無奈哀傷的節拍。

“Always A Relief”則是最抒情的失戀歌,輕盈的吉他旋律搭配不完美的噪音聲響,隨著Johan呢喃的聲音,彷彿一切都在褪色,只留下迷濛的回憶。

“I Wanted You To Feel The Same”則帶點年少憂傷,開頭碎拍旋律帶來緊湊不安定感,混著鋼琴的甜美餘韻,夢幻的Indie-Pop帶點噪音,就像愛情總是叫人心亂如麻。

待續...


[音樂] PULP - 荒謬世界中的搖擺靈魂(下)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在上一篇 [音樂]PULP - 荒謬世界中的搖擺靈魂(上) 我們選了幾首歌曲帶出Pulp的音樂風格,這次則是著眼在他們的現場表演以及Jarvis Cocker這位帥到靠北的大叔。

Pulp曾經因為”許多原因”解散過,在2002年,發行<We Love Life>這張專輯之後。解散後主唱Jarvis Cocker持續的以個人名義推出音樂作品在搖滾界打滾。很酷的是他曾經在2008年簡單生活音樂節時來到台灣表演,還記得當時台下許多歌迷不停喊著”Disco 2000”和”Common People”但他就是打死不唱。當然,Jarvis需要做個切割,宣示做為Jarvis Cocker個人的音樂,也是那般不羈。只是那段10幾年的Pulp歲月以及當初在舞台上的歡樂節奏與荒謬人生,是不會輕易被抹去的,於是在2011年Pulp又因為”許多原因”重組了。

我們在2011年時幸運地在英國T in the Park音樂祭親眼目睹Pulp的重生表演,這是一種很複雜的心情,看著Jarvis從俊俏小生變成鬍子大叔,放眼望去身邊歌迷也是偏高的年齡層還略顯稀疏,有種狂歡派對後的杯盤狼藉惆悵感。10多年過去主流音樂風格早已改變,Pulp感覺就像舊時代的遺物,儘管Jarvis在舞台上依舊奮力扭曲著奇怪的舞步,但環境卻改變了,這種真摯近似嘲諷的音樂只是略顯落寞。不過當聽到”let’s all meet up in the year 2000”這句歌詞時,眼眶中還是微泛著淚水,彷彿在多年後實現了彼此間的一個約定。

<Pulp: A Film About Life, Death & Supermarkets>是關於Pulp的紀錄片,有別於許多的樂團紀錄片,片中很多的場景在他們的故鄉英國Sheffield拍攝,訪問了許多一路從小聽他們音樂到大的當地居民。影片的內容就是Pulp的音樂態度,平凡的搖滾唱出日常的人生,就算是爆紅的搖滾巨星也和一般人一樣,在現實社會裡掙扎。喜歡Pulp或是音樂紀錄片的朋友,一定要找來看看。

最後很想再聊一下Jarvis Cocker大叔,因為在音樂界實在沒有幾位像他一樣如此讓人莫名的喜愛。最吸引目光焦點的絕對是他在舞台上那獨特的舞步,詭異的扭曲、僵硬的肢體動作但又能神奇的對拍,獨特的風格讓人深深著迷(看看下面現場演出Underwear的影片便能理解),真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他與Thom Yorke尬舞。

source: guardian

source: guardian

再就他的衣著打扮來說,顯露出的文藝才氣和復古潮流,直叫人想模仿。而他不時的誇張行徑更是讓人驚喜,最經典的就是在1996年Brit Awards頒獎典禮上當天王Michael Jackson正在唱歌時,Jarvis衝上台去干擾演出並做出不雅的嘲諷動作。此舉當然是嚇壞了許多人,事後Jarvis在接受訪問時解釋因為當時Michael Jackson被一群小孩簇擁以近似耶穌上帝的姿態演出讓他覺得不舒服,他認為以音樂表演者來說自比為具有治癒之力的上帝是不應該的。就像我們先前說到的Jarvis和Pulp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市井小民的真實聲音,這種音樂是通俗是嘲諷的,而不該是被神格化。

Pulp或許從來都不曾像是Oasis或是Blur那樣大紅大紫具有話題性,或許從來就不曾像The Stone Roses那樣在搖滾樂迷圈中造成轟動,但是Pulp寫的是成人世界的污穢,唱的是現實生活的縮影,若不曾體會bitter sweet般的日子,便很難體會其中滋味,相反地若你懂,他們便是心靈的救贖,音樂歷史上的一個icon。


[音樂] Blur - 青春與成長的模糊邊界(上)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每個人年少時總有一個搖滾靈魂,無論何時都想打開音樂嘶吼,唱出抑鬱已久的惆悵,不安騷動內心終能慰藉。當迷走在青春與成長的曖昧間,Blur帶我們逃離畸形現實,進入超脫的模糊邊界。

Blur為當今最成功的Brit-pop樂團之一。由DamonAlbarn(主唱兼吉他手)、Graham Coxon(吉他手)、Dave Rowntree(鼓手)與Alex James(貝斯手)所組成,出道以來就分別各自擁有死忠的樂迷忠實支持。Damon十三歲時認識了Graham,之後他們和其他的幾個朋友組了一個名為Circus的樂團,找來Dave及Alex並將原本的團名Circus改為Seymour,這就是獨領英國Brit-Pop風騷的Blur的前身。

90年代英式搖滾成為才華洋溢的新生代樂團的發聲渠道,無論北方以Oasis為首的工人階級,或南方以Blur為首的中產郊區學院派,歌詞所描繪的故事皆反映出同輩青年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1990年他們發行了首張單曲”She's So High”,這首帶有 The Stone Roses 風格的輕快舞曲初試啼聲便獲得關注,雖然這首單曲當時只得到英國排行榜的第48名。

說到Blur的經典專輯不能不提在1994 年發行的Parklife , 不但成為銷售榜上的第一名並蟬聯90周之久,更被譽為代表英倫搖滾的代表專輯,並一舉在1995年赢下了五項全英獎,包括最佳樂隊和最佳專輯等。其中”Girls and Boys”是描述男女派對文化的傳唱神曲,靈感來自 Damon Albarn 和當時女友 Justine Frishmann 參加英國年輕人派對,前往西班牙的馬蓋魯夫後所看到的景況。

“Girls who are boys

Who like boys to be girls

Who do boys like they're girls

Who do girls like they're boys

Always should be someone, you really love”

封面其實是保險套盒子的圖案,諷刺時下年輕人最愛的轟趴文化 -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歡迎來到派對動物的叢林,酒酣耳熱只為了滿足原始的慾望。

相反地“End Of A Century”則描述一對情侶百般無賴的日常生活,輕快的吉他和弦娓娓道出平淡無奈,看似愉悅卻藏著悲哀。

“We all say , don't want to be alone 

We wear the same clothes cos we feel the same 

And kiss with dry lips when we say goodnight 

End of a century

Oh, it's nothing special “

因為害怕孤單而選擇戀愛,沒有激情的吻如同電視一如往常播放的肥皂劇,就算到了世界末日,也是一成不變。

最經典情歌非 ”To the End” 莫屬,曲中的女聲是Stereolab的Laetitia Sadier,低鳴的深情嘶吼搭上柔美的法式呢喃,沒有結局的愛,是如此刻骨銘心。

“Well You and I

Collapsed in love

And it looks like we might have made it,

Yes it looks like we’ve made it to the end”

To the End(La Comedie)是這首歌的另一個版本,La Comedie是這首的法文歌名,收在單曲Country House (1995)中,找來的是法國非常有名的女明星Francoise Hardy跨刀。Hardy性感慵懶的歌聲搭配手風琴欲走還留的尾奏,留下心碎的浪漫。

待續...

[音樂] Ben Klock- 霸氣卻深斂的Techno脈動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你可以盡情地隨之起舞,也可以找個角落安靜地聆聽,讓節拍流進血液中隨著心臟跳動。時而緊張,時而激昂,Ben Klock的音樂有著魔力,不同的欣賞方式,卻是同樣的心靈滿足。

Ben Klock來自德國柏林,同時身兼DJ、音樂製作人及音樂廠牌owner,主要音樂風格為underground Techno,暗黑且深沉。在層層堆疊出的音樂節拍掩飾下,其實有一個持續不間斷的,類似形而上學的幻舞思想主軸貫穿,衝擊著聽者的內心深處。

Ben Klock從2004年開始就在柏林的知名club – Berghain放歌,是相當受歡迎的DJ之一。不得不提一下Berghain這家club,就像Fabric之於倫敦一樣,想到柏林的舞廳就會想到它,同樣可惡的是想要入場也是需要排著長長的隊伍,經過門口無從拿捏的篩選標準才有機會進入一探究竟。Berghain由廢棄發電廠改建而成,一共有3層樓,每層有略為不同的主題,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裡面的舞客也是一個比一個有型。如果有機會到德國柏林,千萬要記得來一趟朝聖!

Berghain其實旗下有個叫做Ostgut Ton的音樂廠牌,發行的唱片類型皆以Techno為主,而Ben Klock的第1張個人專輯<One>也就是在此發行。除了個人的專輯,他的音樂更常出現在一些remix合輯和其他人的作品中,像是Berghain的混音系列等。而從<One>這張專輯中,其實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他音樂的獨特性,是很細膩、很悠美的,這點與許多的Techno DJ明顯劃出了區隔。

說到Ben Klock便會想要再介紹1位他的好兄弟(?)- Marcel Dettmann。同為Berghain駐場DJ,Marcel Dettmann也是相當著名的德國Techno音樂人,音樂風格較為強硬,工業感較來得重。他們兩人有多次精采的B2B演出,甚至曾經連續撥放長達10小時以上。彼此間配合的默契相當好,不會因為過長的演出時間而讓表演冷場,依舊能建構出相當完整的Techno絕對領域,喜歡這類型音樂的朋友千萬要去看他們的現場演出影片,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音樂] PULP - 荒謬世界中的搖擺靈魂 (上)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第一次遇見Pulp是小時候在MTV頻道看見”DISCO 2000”的MV,那時不懂什麼叫做搖滾樂,心裡想著這就是首頹廢輕快的流行舞曲,卻莫名在青春的腦海烙下印記。而長大後才發現,Pulp一首首歌都是記錄成長幻滅的惆悵之詩。

1980年代,Pulp推出過兩張專輯及八首單曲,惜未為大眾注意,直至1994年發行的專輯<His 'n' Hers>,才開始在英國獲得注目,繼而發行的<Different Class>才真正大紅大紫,接下來的<This Is Hardcore>,更站上了英國專輯排行榜第一名。要說Pulp為何如此特別,因為就像是裹著霓虹糖衣的警世苦藥,乍聽之下歡樂的旋律,卻倒映現實社會的無奈。

主唱Jarvis Cocker年輕時面孔蒼白瘦削,憂鬱的文青儀態令人難以捉摸,可當他穿起緊身恤衫和西褲站上舞台,卻充滿不羈搖滾精神。他總是一貫跳著滑稽幽默的舞步,以自信的姿態盡情嘲弄這荒謬世界。在每首Dsico旋律,搔首舞弄節拍中,吶喊著鬱悶人生的不平之鳴,在當時甚至被奉為英國新無產階級向中產階級挑戰的宣言。

<Different Class>裡經典的”Common People”中,講述了一個有錢希臘女學生渴望追求普通人生活的妄想。Jarvis Cocker用淡淡筆觸描述了他和這個希臘女孩的對話,想要變得平凡就讓生活變得庸俗,試著和普通人跳舞、喝酒、生活, 「You’ll never watch your life slide out of view,and dance and drink and screw because there’s nothing else to do。他們對生活漠不關心,歌唱跳舞尋歡無度,因為他們無所事事。」電子鍵盤、吉他綴以弦樂點綴,收放自如的DISCO節奏配上怪裡怪氣的敘事唱腔,動感詼諧中讓你對人生無奈會心一笑。誰料到放蕩派對結束後的寂寞,卻只加深明日來臨的恐懼。歌詞最後「I want to live with common people like you」成了一種最深刻的嘲諷,借問到底誰才是common people?

接下來的”This Is Hardcore”一曲以大量的弦樂及實驗性合唱手法,且MV以艾迪伍倫電影般喜劇開場,營造出了尖銳的高潮感。成人世界裡慾望橫流,人們總是假裝純潔卻曝露淫蕩,邪惡和情慾才是最真實的浮世繪。 「here comes the hardcore life」男女赤裸裸地在聚光燈下盡情肉搏,演出情慾電影並不可恥,因為每個人心中期待進入也渴望被進入「I wanna make a movie so let's star in it」,不如拋開世俗眼光,朝禁慾投降。

Pulp除了舞曲也有情感濃烈的抒情歌,這首Great Expectations(烈愛風雲)的插曲”Like A Friend”,是情人還是朋友?想愛又不敢愛的惆悵在Jarvis Cocker頹廢的嘶吼中令人心碎。「You are the last drink I never should have drunk.You are the body hidden in the trunk.」如果可以多想把你的屍體藏在後車廂,病態的浪漫佔有。「Like a film that's so bad but I've gotta」告訴你愛情就是即使結局再爛,也要咬牙看到最後,換來一身遍體麟傷。

待續…


[音樂] Moderat - 電音雙傑金剛合體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講到電子音樂,很自然就能和德國聯想在一起,而被連結起的記憶,往往也是如工地機械般的冷調強硬節拍。不過Moderat這個有趣的德國電音組合,在硬派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拓展了電子音樂柔和的靈性。會說他們有趣是因為Moderat其實是由Modeselektor和Apparat兩位雙傑所組成,而名字也是各取其前後所組成(真偷懶)。

Modeselektor是Gernot Bronsert及Sebastian Szary組成的雙人組合,曾混製多首Radiohead的歌曲包括”Good evening mrs. magpie”等頗受好評,也曾一起tour演出過。而Apparat是由Sascha Ring化名,曾經是舞曲廠牌Shitkatapult的老闆之一,音樂風格多元,有時甚至帶有R&B或是搖滾的感覺。而雙傑合體後,融合彼此優點帶來更具深度的音樂層理那便是Moderat了。

Moderat第一次金剛合體是在2009年時,於德國電音女魔頭Ellen Allien的廠牌BPitch Control下推出了同名專輯<Moderat>。這張專輯不得不提”Porc#1”和”Porc#2"這兩首緊密交織的連綿樂章,循序漸近的將悠柔轉進激躁,絕對是經典。另外還有”Seamonkey”和”Rusty Nails”這兩首也都是給人很夢幻的漂浮漫遊感覺,完全不像來自德國的電子音樂。

而今年4月Moderat最新專輯<III>整體給人感覺更加成熟,Minimal和Ambient的氛圍更加凸顯。像開門曲"Eating Hooks”甚至帶有點騷靈感,絕對是適合成熟大人搭配著葡萄酒一起服用XD。

Moderat在現場演出時的完美聲光結合,常常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部分。現場演出中音樂內容的表現自然是重點,但若佐以宛如視覺藝術般的影像效果,整體的體驗絕對是更上了好幾層樓。Moderat長期和德國一間知名影像公司pfadfinderei合作,在他們2013到14年間的”Moderat II”巡迴就是由pfadfinderei一手包辦,透過立體三次元的空間設計,讓影像的表達變的更多層次,同步地讓音樂化為神奇的能量波穿透到四處。當然也有幾首歌的mv像是”Last Time”和”Reminder”也是他們的大作之一,有興趣的朋友請看這裡了解更多。

另外Moderat的專輯封面還有許多相關的美術設計,其實都來自一位漫畫家Charles Burns之手。他的音樂相關作品很多,包括了Iggy Pop的<Brick by Brick>專輯封面也是他的作品。這種美式漫畫帶有點詼諧的風格,其實和Moderat挺搭的,暗示了他們對於音樂的玩心和創意。


[音樂] Spector - 來自倫敦的搖滾潛力股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必須承認,有時候就是需要一些復古的快速節奏來衝擊一下腦袋,踩著舞動旋律,將自己從機器般的日常生活中脫離。在Spector身上似乎可以看到The Strokes那股後龐克身影,爽快的節奏不停地敲擊著我們激動的內心。特別的是他們的歌曲又兼有點新浪潮的感覺,不時融合了Disco和Synth- pop的元素,再透過主唱略帶磁性的復古唱腔演繹,直叫人不自覺地舉起雙手跟著擺動。

從曲風或外型來看,不難想像Spector是來自英國倫敦,而他們的走紅和英國BBC其實有很大的關係。在2011早期活動時曾受邀至BBC的廣播節目上演出,獲得觀眾熱烈的好評,隨後也被提名為BBC sound of 2012候選之一,所以BBC幾乎可說是他們這一路發展的幕後推手。

我們第一次是在2012年時,看到Spector做為Florence and the Machine暖場團的表演。他們在舞台上給人的印象很鮮明,而且所有的表現完全沒有像新團那般生疏的感覺,非常的老練。這部分可能要歸功於主唱Fred MacPherson的經歷。他曾經待過Les Incompétents 和 Ox.Eagle.Lion.Man.兩個團體,對演出自然不陌生。另外他也算是瘋癲型的表演者,而且也蠻愛講一些有的沒的垃圾話(感覺是和Jarvis Cocker同類型),很容易就和台下打成一片,將觀眾的情緒帶到高點。

Spector的外型十分英倫風,時常以花襯衫加窄身西裝的造型出現,所以可能因此英國的服飾品牌Topman便曾與他們合作一個叫做OPENSHOOT的project,讓歌迷們提供想法及創意,來決定單曲”Kyoto Garden”的音樂錄影帶該如何拍攝及呈現,最後的成果也真的公開在TOPMAN TV上面。

從2012至今Spector共發行2張專輯,分別是<Enjoy It While It Lasts>和<Moth Boys>,除了自身的tour外,也參與了許多知名團體例如Maximo Park和Suede的暖場巡迴,再加上在英國Reading&Leeds Festival及Glastonbury的演出,他們的際遇其實是令許多人羨慕的。雖然吉他手Christopher Burman在2013時離團導致原先的5人團體變成4人,但似乎不減他們的魅力,不知道能不能像”Chevy Thunder”歌中所唱: I'm riding, I'm riding as fast as this car goes那般成為英倫的新勢力持續飆唱下去。


[音樂] Yndi Halda - 十年之後,再次捎來了祝福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10年,除了情人淪為朋友外,還可以完成什麼事? 來自英國Canterbury的post rock樂團Yndi Halda,在2006年推出首張專輯後,直到2016年3月才再發行他們10年磨一劍的第2張依舊悠美專輯<Under Summer>。

英國可能不會是我們第一個聯想到的post rock樂團發跡地,總感覺在這片土地上缺少了點宏偉壯大的磅礡感,若是梳起油頭穿著西裝外套唱著復古陰鬱歌曲的畫面還比較容易想像。不過James Vella在2001年時,與吉他手Jack Lambert、Bass Brendan Grieve,和演奏小提琴及鼓手的Daniel Neal和Oliver Newton,在英國組成了Yndi Halda,其完整細膩的音樂表現,顛覆了許多人的印象。Yndi Halda是古Norse語,為以前北歐一帶的語系,其代表的意思是”Enjoy Eternal Bliss”即感受無盡的祝福,也正是他們第一張專輯的名稱。與其說是專輯用EP來稱呼或許更為恰當,因為只收錄短短的4首歌,但每首歌可都是長達10幾分鐘的詩情畫意。

講到這種類型的長詩級歌曲,就會想和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比較。GY!BE貴為暗黑後搖帝國之王,展現出的是彷彿將人吞噬強暴的強烈悲壯,而Yndi Halda則較為溫柔婉約,像天馬騎士般,隨風輕撫過你我的雙頰。他們在歌曲中加入了較多的小提琴旋樂,搭配上時而轉進的厚重吉他音牆,細膩但不嬌作,有時甚至有點progressive的感覺,往往在歌曲到了結尾時帶人進入悠然之境,直叫人回味。

經過了這麼多年,Yndi Halda這次藉由<Under Summer>這張專輯又帶給了我們什麼驚喜?可以確定不變的是一樣4首歌曲且都長達10多分鐘,旋律也依舊幽美,不過似乎多了點心境上的起伏,若在午夜夢迴時分聆聽可是另人分外激昂。

像“Golden Threads From The Sun”這首歌在歷經兩次的起承轉合後,最後為我們帶來了充滿磅礡氣勢的正向的能量。而”Helena”這首完全沒有人聲的instrumental歌曲,在中段卻踏著輕快的舞曲節拍,婉約的進入沉靜的心靈空間。

最後帶來一個好消息,Yndi Halda即將於今年6月再次來到台灣表演,在他們的Facebook上寫著"We played at The Wall a few years ago and had a fantastic time. Can't wait to come back!" 是阿,真是令人等不及了。


[音樂] 奇幻旅程般的電子音樂祭(下)- Sonar, Fusion, Tomorrowland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延續上篇電子音樂祭專題,我們繼續來看看還有哪些有趣的奇幻之旅!

Sonar

photo credit: Sonar Festival

photo credit: Sonar Festival

暫時擺脫百大DJ以及流行音樂的糾纏,看看一個比較符合我們風格的電子音樂祭。Sonar每年在西班牙的Barcelona舉行,它的定位比較不同,是用”music, creativity & technology”做為它的副標,精神即是創意與科技的連結。其實它很像是大型的現代藝術館,整體音樂風格偏向實驗電子的冷冽地下風格,室內的場地偏多,同時利用許多現代的燈光裝置藝術去結合呈現較為內斂深入甚至探討人性意義的表演,在音樂之外其實有寓教於樂的收穫。

photo credit: Sonar Festival

photo credit: Sonar Festival

photo credit: Sonar Festival

photo credit: Sonar Festival

Sonar的音樂演出相當多元,有些DJ在其他的音樂祭是比較少機會看到。像是今年有Alva Noto, Ben Clock, Troyboi, John Talabot等DJ,當然也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像是New Order, James Blake, Four Tet等演出者。而因為Sonar本身的定位關係,它的客群也和其他的音樂祭有點不同,想單純喝酒胡搞瞎搞的瞎咖應該會比較少,取而代之的會是比較多對某些領域專精的藝術人士。若是追求音樂更多表現方式以及不想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朋友絕對可以考慮來趟Sonar!

Fusion

photo credit: Fusion Festival

photo credit: Fusion Festival

我們在這裡介紹的Fusion Festival是在德國舉行,可別和英國Birmingham的另一個Fusion搞混嘍。其實德國的Fusion Festival一般公開的名稱是叫做Фузион,是斯拉夫語系的Cyrillic文,讀音正好就像英文的Fusion。

Fusion可說是低調又神祕,幾乎沒有任何的廣告,而且演出的line up通常要到活動前幾周才會公佈,雖然如此但總是在完全沒公布名單前票就售完了,甚至有過開賣幾十個小時內就完售的誇張情況。演出者通常來自世界各地,有很大的比例是當地一些年輕新銳的DJ們,這點也是它的特色之一。再加上有像是劇場或戲院的活動設計,讓整個音樂祭內容更加豐富。

photo credit: Fusion Festival

photo credit: Fusion Festival

photo credit: Fusion Festival

photo credit: Fusion Festival

photo credit: Fusion Festival

photo credit: Fusion Festival

強調參加者間的分享與交流也是Fusion的特別之處,許多參加者會自己帶樂器來這邊一起合奏,就像是大型的音樂work shop那種感覺,互相交流切磋,創造出屬於美好當下的歌曲。完全符合Fusion創立的宗旨- free,希望打造一個讓所有人放下工作及壓力的音樂烏托邦,透過自由分享喜愛的音樂,回歸人們應屬的單純美好。

Tomorrowland

photo credit: Tomorrowland

photo credit: Tomorrowland

有點年紀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小時候在台北兒童樂園那的明日世界吧,每次去的時候心情總是超興奮又期待,而每年在比利時舉行的Tomorrowland同樣具有如此魔力,而且席捲了全球,絕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必朝聖派對。雖然是2004年才開始,但憑藉其一年比一年更強的DJ line up、非比尋常的舞台規格,還有完善貼心的規劃,到現在已經是聯票可以在1小時內賣光、百萬人線上收看直播甚至在多個城市還有專機的電音界耶路撒冷!

photo credit: Tomorrowland

photo credit: Tomorrowland

Tomorrowland有多達10個以上的奇幻舞台,和EDC一樣打造了一個炫麗的仙境,就像迪士尼樂園般來到這裡所有人自然就能將所有不快拋諸腦後,渲染上音樂,完全就是一個城市男女的救贖之地。它的camping區叫做Dreamville,除了基本營區外,有提供可以BBQ的區域,而且還可以享用免費早餐(如果那時是醒著),算是十分貼心。

photo credit: Tomorrowland

photo credit: Tomorrowland

photo credit: Tomorrowland

photo credit: Tomorrowland

每年Tommorowland都會精心製作aftermovie影片,將當年度活動的精華濃縮在5分鐘內,我們相信沒有人在看過之後不會心動,但是要很遺憾的說,今年的票已經全部售完,有興趣的朋友只能去票劵買賣的網站碰碰運氣,或是明年請早了(sad)。


[音樂] 奇幻旅程般的電子音樂祭(上)- Creamfields & EDC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我們曾經說過,夏天是屬於音樂祭的季節,但是有時候如果在3, 4月還沒買好票,等到時就可能會遇到sold out的窘境。特別是許多國外的音樂祭因為地處郊區,加上橫跨天期多,許多人都是早早就開始規劃交通或是住宿等問題,所以CMMN SNSS先提醒各位有心參加各大音樂祭的朋友千萬要提早準備。

一般的音樂祭會劃分不同的主題舞台,配合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演出。但有一種是單純的電子音樂類型,幾百組DJ電音放到底(感覺頭有點痛XD),也就是我們這次要介紹的內容。通常這種大型派對放的都是主流的電音類型(Trance, Techno, EDM之類),而且幾乎都是叫得出名字的百大DJ,對許多人來說是超值度爆表的難得機會。或許你不是很欣賞這種主流的風格(常常聽起來都一樣),但是整個音樂祭的超現實舞台、感官體驗以及令人忘我的氛圍,絕對還是非常值得前往。這次介紹的是我們認為夠資格列入此生必去清單的大型音樂祭,如果有去過的朋友歡迎和我們分享!


Creamfields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Creamfields是英國首屈一指的大型電子音樂派對,在每年的八月英國Bank Holiday週末期間連續舉行,而今年將天數拉長到4天在8月25-28日舉辦(4天好拼體力阿)。從1998年開始舉辦後,在英國外,世界許多的角落像是巴西、澳洲和土耳其等超過十個以上國家也都有舉辦過,可說是非常的受歡迎。

今年的line up一如往常非常華麗,熟悉的百大DJ大概全都上了(AVICII、TIESTO、ALESSO…等),這樣的陣容也真的只有在這種活動才看的到。撇除音樂部分不談,還會有摩天輪、飛椅、大怒神等各式遊樂園般的娛樂設施讓你絕對不無聊。其實只要把帳棚給安置好後,接下來要擔心的大概只有睡眠時間了。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今年有4種門票種類包含standard、silver、gold和dreamfields,再加上不同天期,看似有點複雜,但主要差別是在有沒有熱水洗澡、食物還有camping的區域,基本上只要是silver以上都可以讓你在這幾天過得比較舒適。不過根據我們此時確認的最新情況,silver和gold的連票都賣完拉! 只能說做好準備的party animal還真是多。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photo credit: Creamfields

Electric Daisy Carnival (EDC)

如果覺得Creamfields感覺太溫和,那EDC應該可以滿足你狂野的心。若說Creamfields是大型電音派對,EDC則是征服感官的衝擊體驗。被許多音樂人列為此生必去的EDC每年在Las Vegas舉辦,時間在6月,一樣是連著三天不停歇,而今年的票也已經開始賣了(預購從速阿)。

DJ陣容同樣強大就不多談,基本該有的生活必須設施也不多談,因為往往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EDC那誇張巨大且有如馬戲團般絢麗的舞台設計。彷彿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規格,如果雙腳不是踏在地上真的會有到達異星球的錯覺,噴火或爆裂絕對都是常態。此外幾乎所有的參加者都會"盛裝"出席,打扮千奇百怪,超乎想像,各位朋友一定要去活動官網看看那些驚人的照片。在這邊沒有正常這個單字,想要來趟奇幻旅程,EDC或許是最佳途徑!

photo credit: Insomniac

photo credit: Insomniac

photo credit: Insomniac

photo credit: Insomniac

photo credit: Insomniac

photo credit: Insomniac

photo credit: Insomniac

photo credit: Insomniac


[音樂] 英國聽音樂的好所在 Live House & Music Venue (下)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有看<上篇>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我們介紹的主要都是一些小的live house或bar,因為我們認為這種地方比較能感受到地區當地的氣氛及活力,相較會比較有特色。其實在英國比較大的火車站附近都會有當地的表演售票中心,他們會把近期已經scheduled的表演list都貼在玻璃上,不管是大團的巡迴tour或當地的新興樂團都有,非常的方便。下次去英國旅遊想聽聽音樂的話可以在車站附近多繞幾圈看看有沒有感興趣表演的票!


The Moon Club, Cardiff

ㄧ般人可能比較少去Cardiff旅遊(確實有點無聊),不過如果有機會在那待上一晚的話可以溜去位處在市中心的The Moon Club晃晃。The Moon Club位處二樓,樓下算是相關企業The Full Moon,差別在一個有現場表演一個沒有。英國有很多這種類型的bar,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客群。The Moon Club場地很小,多半也是一些獨立樂團才會在這表演,有趣的是你會碰到許多熱情的人和你攀談,但可能聽不太懂他們說的英文。

photo credit: The culture trip

photo credit: The culture trip

Underworld Camden, London

倫敦的live house可說是多到不行,有fancy感的也有感覺較粗礦的。在Camden Town一帶(其實感覺有點像西門町)算是個集中地,有許多比較local感的bar可以體會較原汁原味的表演。如果喜歡衝撞和推擠的朋友絕對要來這家Underworld看看,這邊除了club night外,平常有許多metal類的hardcore表演,砸樂器和人體衝浪絕對是見怪不怪。

photo credit: Marklatham

photo credit: Marklatham

Windmill, Brixton

Windmill有一個特色,就是非常破爛。你沒看錯,它的外觀根本就像某個邊境小鎮的休息站甚至是監理所。但也因為環境是這樣,裡面的表演活動通常都是很直率不會假鬼假怪,讓人感覺非常的放鬆,可以盡情的宣洩壓力。再加上它大部分的活動價錢都十分低廉(包含酒也是),所以也是我們推薦相當值得一去的地方。

photo credit: museumoflondonsprits

photo credit: museumoflondonsprits

photo credit: fluidlondon

photo credit: fluidlondon

Thekla, Bristol

Thekla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其實是一艘小貨船,但它並不會真的出海,所以如果是怕暈船的朋友大可不必擔心,可以盡情享受船上的表演活動。Thekla除了固定的club nights當然也有live的樂團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它本身也算是個藝術品,可以在上面找到知名的Banksy塗鴉喔!

photo credit: bbc

photo credit: bbc


Thumbnail image credit: the Underworld Camden


[音樂] 英國聽音樂的好所在 Live House & Music Venue (上)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近年來台灣的音樂表演越來越多,雖然令人開心但票價也是一場比一場貴,不花個幾千塊大概只能看到米粒般大小的表演者。其實出國旅遊時順便看個music live是個非常好的安排,除了可以感受當地的氣氛,更有機會聽到一些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巡迴到台灣的表演者。CMMN SNSS今天要來從北到南介紹幾個橫跨英國的特色music venue,有些平常是bar有些是club,但相同的是你都有機會在這邊享受到令人難忘的表演。

 

King Tuts Wah Wah Hut, Glasgow

除了小還是小,這間位於Glasgow的表演場地大約只能容納300人,但卻是許多當代知名樂團的發跡地。像是Pulp, Radiohead, Oasis等在未出名時都曾經在這裡表演過。而NME也在2011年時將這邊選為Britain’s Best Small VenueKing Tuts Wah Wah Hut幾乎每天都有live表演,主要都是很新的樂團,因此門票相當便宜,大概都在15鎊以內,下次有機會造訪Glasgow時不妨來這看看,或許有機會遇見下一個天團。

Barrowland, Glasgow

絕對不是因為作者偏愛Glasgow所以介紹了兩個地方,Barrowland確實是一個極具特色的場地。從那略帶俗氣的霓虹燈外觀裝飾不難看出這裡稍具有點歷史,而它本身其實是個ballroom,天花板上吊掛著過時的彩球,木製的地板還時常會發出嘎嘎聲響,以及空氣中的霉味,不難想像若是在Disco全盛時期這邊會有多受歡迎。言歸正傳,這邊是許多樂團巡迴的首選,像是the Libertines2015重組表演就是選在這裡。而確實,在ballroom看表演真的是別有一番樂趣。

Electric Circus, Edinburgh

Electric Circus就位處火車站旁,非常的好找,而且除了音樂表演,這邊同時也是個藝術展演場地,還可以順手買些設計小物,一舉數得。主要也是一些當地的樂團會在這邊表演(想看大咖要去附近的the Liquid Room),但是可能因為身處在Edinburgh這個藝術城市,這邊的表演者似乎較具有藝文色彩,有創意且多變化。

Cavern Club, Liverpool

其實說實話在Liverpool還有其他更棒的live house,但是如果是以觀光客的角度來看,Cavern Club應該是最能滿足多數人需求的。身處全世界最會消費Beatles的城市,Cavern Club也幾乎被改造為天天上演Beatles cover戲碼的地方。如果你覺得來到Liverpool就是要Beatles才對味的話,這邊一定能滿足你。

[音樂] The Horrors- 蛻變, 進化與搖滾詩篇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令人感到驚悚的不是他們的造型,也不是他們的誇張表演,而是在每次新專輯誕生時伴隨的蛻變進化。更可怕的是你永遠不知道他們下一步會以什麼樣的風格姿態出現,就像神奇寶貝竟然還有MEGA進化一樣令人猜不透。

Scarlet Fields

如果只認識第一張專輯<Strange House>時期的The Horrors,可能會覺得他們就是個單純的龐克團。但到了下一張專輯<Primary Colours>才真的是蛻變的起源,加入了大量電子合成器,曲風也變為偏向Post Punk與Shoegaze(似乎是受了My Bloody Valentine的影響)。當然這張也是我們最為推崇,絕對可列為典範的專輯。不得不提最後一首歌”Sea Within a Sea”長達七分多鐘的史詩鉅作,循序漸進的鋪陳,到了最後彷彿嚐到宇宙大爆炸式的絕美滋味。

Sea Within A Sea

Mirror's Image

Who Can Say

<Skying>是公認The Horrors最為成熟的一張作品,而實際上就像是<Primary Colours>的延伸,築起了更為穩固的音牆,放送更加優美的秋波。”Endless Blue”ˇ從開始的溫柔婉約轉入快速的節拍,”Still Life”則是穩固的The Horrors式曲風略帶羅曼蒂克氣息,而”Moving Further Away”又是首八分鐘的環繞星球史詩。

I Can See Through You

Endless Blue

Moving Further Away

第四張專輯<Luminous>中文名字取的好,叫做舞夜光(不是伍思凱的舞月光喔),除了舞動人心的節奏,更彷彿看到了經過了這幾年歷練,The Horrors包含主唱Faris Badwan本身的自省及沉澱,帶來更內斂卻突破的風格,就像夜晚映射的微光般含蓄。”So Now You Know”音樂錄影帶中矗立在荒原中的掙扎,或許代表了他們在音樂風格上某種程度的突破。當然最後也一定要來一首"I See You"這般綿延令人無法喘息的長詩篇,才是我們熟悉的The Horrors

So Now You Know

I See You


[音樂] Bat for Lashes- 暗黑仙女空靈之聲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站在一望無際的原始荒野中,伴隨夜晚的滿天星斗,如果有那一股聲響從浩瀚天際上傳來,那一定就是Bat For Lashes的懾魂之聲。

What's a girl to do?

非常棒的一支MV,一鏡到底so creepy

Bat For Lashes由Natasha Khan化名,Khan姓氏源自於她的巴基斯坦籍父親,因此她有部分幼年時光在巴基斯坦度過,5歲時隨著家人移居到了英國。在她21歲時進入University of Brighton就讀音樂與視覺藝術,使用許多不同的樂器創造一些實驗性的聲響,並同時與動畫結合進行表演。這些學習成長背景除了造就她音樂的獨特性外,在MV或是專輯美術等都可以體現到屬於Bat For Lashes的獨特風格。

Bat for lashes的第一張專輯<Fur and Gold>可說是讓世人眼睛為之一亮,除了獲得樂迷的好評外,也獲得了英國指標性音樂獎Mercury Prize的提名,雖然最後未能獲獎,但她唱作俱佳的能力確實得到認同。早先不只曾獲得Thom Yorke的推薦,也擔任過像是Coldplay、Depeche Mode等知名藝人的巡迴暖場,當然也藉此打響了知名度。整張專輯的節奏十分強烈,可以聽到多種不同樂器組合下的獨特效果,加上本身帶有點迷幻的民謠曲風,讓Bat for Lashes顯得格外纖細和其他當代獨立音樂創作者劃出了區隔。

Horse and I

曾獲得Thom Yorke的直接推薦

Seal Jubilee

冰冷幽暗,十分可以代表Bat for Lashes風格的單曲

<Two Suns>延續第一張專輯的風格,但整體似乎更加鬼魅吸魂,像極了暗黑板的格林童話,在深沉的節奏堆疊下,幻化成更加完整的一張概念大碟。第一首歌"Glass",在極具魄力的假音引導下,每一次鼓擊彷彿都在告訴大眾,仙女已降臨俗世。

Glass

Pearl's Dream

<The Haunted Man>這張專輯的一大亮點可能是在專輯封面,由攝影師Ryan McGinley掌鏡Natasha Khan親自全裸上陣,除了震撼力也展現了她音樂的企圖心。當然在歌曲部分也更為進化,和Beck等音樂人進行合作,繼續將她的幽玄童話吟唱下去。總覺得他每張專輯的第一首歌選的都很好,就像將通往奇幻異世界的大門打開那般,"Lilies"也絕對是一首能穿透進心底深處的動人之歌。

Lilies

All your gold

在2015年Bat For Lashes在Damon Albarn的個人高評價專輯<Everyday Robots>中有所合作。同時又和新生代迷幻Shoegaze樂團Toy合作一個名為Sexwitch的project,翻唱一些迷幻搖滾歌曲。如果以仙女的角度來說,Natasha Khan真是相當忙碌,但也非常期待她後續又能帶給世俗什麼樣的驚喜。


[音樂] Devendra Banhart- 嬉皮下的真摯情感民謠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說不上來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介紹Devendra Banhart這號奇人物,畢竟Freak Folk的風潮早已過去,他可能也不知道流浪到哪裡,但是在這種陰陰冷冷適合賴床的早晨,從電腦裡的playlist傳出"Never Seen Such Good Things"這首歌時,便突然很想念他。

Never seen such good things

會說Devendra Banhart是奇人物不是沒有原因,複雜的成長背景(德州出生,在委內瑞拉與加州成長,卻到了舊金山藝術學院開啟藝術與音樂長才)、風格強烈的嬉皮打扮、且曾浪居世界各地進行表演,再加上現代藝術家的身分,讓人看了都眼花撩亂。

然而最奇的可能是他曾經和Natalie Portman交往過XD(當時心想帕米公主怎麼會和個流浪漢在一起!!!)不過我們還是要把焦點放在他的音樂上,一起來欣賞他複雜生活背景下綻放出的動人音樂。

Carmensita

Natalie Portman演出的超現實MV,只能說愛情真偉大

Devendra Banhart汲取了60年代迷幻搖滾的精神,曲風如夢似幻、自由且不受拘束,展現出了豐富的音樂性,除了些許實驗性的聲響,還包含像是Jazz、非洲及東方音樂等多元元素。這類型的音樂時常和嬉皮文化牽扯在一起,而講到嬉皮很自然又會聯想到那些因為藥物的催化下所誕生的迷幻之聲,所以這也是Devendra Banhart音樂風格的一大特色,同時因為他在委內瑞拉成長,因此也有許多歌是用西班牙文寫成的。當然Devendra Banhart本身也算是當時Freak Folk風潮的推波助瀾者,其他像是CocoRosie、Akron/Family到比較近期的Fleet Foxes及Tame Impala也都具有這番味兒!

Devendra Banhart Tour Film

<Rejoicing in the Hands>這張專輯算是奠定了Devendra Banhart在民謠(怪腔怪調)風格領域的地位,專輯中每首歌曲雖然只像是在敘述零散的生活中小事,但合在一起時卻又變得十分完整,就像任督二脈被打通那般,順暢的將我們帶入情緒之中。

The body breaks

Rejoincing in the hands

相較於先前較為單純的民謠風格,<Cripple Crow>這張專輯加入了一些比較像搖滾樂團的感覺,而且融入更多異國風情。特別一提唱片封面頗有和披頭四經典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致敬(?)的味道,而且第10首歌曲剛好就叫做”The Beatles”。

Santa Maria Da Feira

The beatles

最近期的這張<Mala>更有趣了,描述許多令人感興趣的故事,背後的涵意相當令人玩味。像是<Daniel>是在描述舊金山The Castro同性戀區的男孩故事,<Taurobolium>則是古羅馬時期一種用公牛進行獻祭的祭典,不知是否代表了希望洗清他自己的罪過。 

Daniel

Taurobolium

Devendra在印度文中的意思是- King of Gods,不過本人其實並未如其名那般猖狂,反到令人有股老派的溫暖感覺。相信Devendra Banhart心中一定寄宿著個老靈魂,而且心思細膩(通常這種造型的人心思都很細膩XD),才有辦法在”Wont you come home”這首歌中唱出“I miss my sweet bag of bones, drunk and tender, why don't you want to stay here suspended, in the dead arms of a year that has ended”如此絕美的歌詞。